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教育心理调节能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学前教育心理调节能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树立正确的家教观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对父母提出了以下要求:
1、父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2、父母步调要一致;3、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
三、陈鹤琴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即“整个教学法”。.
四、陈鹤琴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
1、课程的民族性;2、课程的科学性;3、课程的大众性;4、课程的儿童性;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6、课程的现实性;7、课程的适合性;8、课程的教育性;
9、课程的陶冶性;10、课程的言语性。
1.提出了“活教育”理论
活教育的教育观:“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
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五指活动如五根手指,是一个整体。(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
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学的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作用如下: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遗传作为基本的物质前提对儿童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譬如,孩子没有学会坐、爬、站时,他就不会走路。儿童不是生下来就会说话的,需要在一定的生理发育成熟时,即1岁左右才开始说话。可以说,生理没有成熟就不会产生语言能力。
3.教育和社会因素。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是社会环境的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心理年龄特征;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可以促使儿童素质的不同方面得以改造,并使心理向不同方面发展,从而加大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就可以充分挖掘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力,以造就特殊人才。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作用如下: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遗传作为基本的物质前提对儿童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譬如,孩子没有学会坐、爬、站时,他就不会走路。儿童不是生下来就会说话的,需要在一定的生理发育成熟时,即1岁左右才开始说话。可以说,生理没有成熟就不会产生语言能力。
3.教育和社会因素。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是社会环境的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心理年龄特征;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可以促使儿童素质的不同方面得以改造,并使心理向不同方面发展,从而加大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就可以充分挖掘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力,以造就特殊人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前教育心理调节能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前教育心理调节能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ustraliapuzzle.com/post/1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