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调节 > 正文

民俗对人心理的调节作用,民俗对人心理的调节作用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俗对人心理调节作用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民俗对人心理的调节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农村白事越来越大操大办,弄得这边呼天抢地,那边歌舞升平,你怎么看?

农村白事越来越大操大办,弄得这边呼天抢地,那边歌舞升平,你怎么看?

这个事也要看在哪些地方,还有主家人的观念吧。

我老家这边的情况就没那么严重,办白事都是按照传统习俗规规矩矩的来。亲戚、同村邻里,每家至少会来一个人,算是“帮忙”,也算是和逝者告别。来时,亲戚会带一份祭祀用的“香宝”,而同村邻里就会凑几块钱,类似于办喜事“随份子”一样的道理。女人,会做一些“陪哭”,以表对逝者的不舍和歌颂。男人,会做一些体力活,抬棺材、挖坟坑之类。到饭点时间主人家会煮餐便饭,也不算很丰富。有些关系好的来宾,还会留下来和主人家一起守夜。

民俗对人心理的调节作用,民俗对人心理的调节作用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里办白事还有个习俗,会请本地的“八音”来演奏(办红事也一样),当然这个其实花费不了几个钱,最多几百块。还有,如果老人寿寝正终,一般会放“大炮”,间隔十几二十分钟就会有一次三连放,小时候半夜经常被这种土炮吵着睡不着觉,还吓得不轻。整个事办下来,算上棺材、爆竹费用,可能四五千块也是要的。至于那些请女郎表演、歌舞升平之类,就没见过。

其实吧,过分的大操大办,甚至请一些外人来进行一些粗俗的表演,当真没必要。一则铺张浪费,二则显得愚昧,搞不好还弄出笑话来。有个数据显示:中国60%的人,在生命的最后28天,花掉了一辈子中60%的积蓄!所以,我们应该摆正自己人生观了。人来到世上一辈子,也就只有一辈子,死后就化作尘埃了。所以,一定要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善待我们的父母长辈,莫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我也来参与,这个问题极简单,死要面子活受罪。过去农村老话常说娶媳妇盖房提起害怕现在连埋葬老人也害怕了。分享一下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吧。

民俗对人心理的调节作用,民俗对人心理的调节作用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昨天邻村正月初一去世了一个老人。因为非常时期抗肺疫不准大操大办,这家省了几万元,可以说减轻了多大的生活负担。

在平时如果一家仙逝了老人最少得五六万元开销,如果小有积蓄还可,没有积蓄将几年不得翻身。粗算一下大帐吧,老人去世后寿衣棺木得一万,花圈纸扎得五千,烟酒得一万,待客席钱六十桌得二万块钱,唢呐军鼓锣鼓军号四班也得万数块钱。再加上不起眼的杂七杂八小零碎也得一万多块钱花,算下来六万多就完了。这些还是节省,如果大操大办也得十几万。

所以我认为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埋葬老人适可而止,不能你强我比你更强。老人入土为安虽然是儿女们的最大心愿,但老人在天之灵也不希望后辈们穷困受苦吧。

民俗对人心理的调节作用,民俗对人心理的调节作用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关心我们农民的美好生活。


<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怎么看?纯属表演,演给外人看的!
现在农村经济条件好了,红白喜事操办都往场面上搞起,结婚的话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大操大办还可以理解,但是在白事上也盲目跟风攀比这就有点过分了,有的只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个孝子,今天我就严肃的讲讲这个话题!

一、白事操办要讲究礼仪习俗及尺度

自古以来有人去世,在送别之日是悲痛的、是肃穆的,各地有各地的“丧事文化”,这是一种传统,所以要遵守当地的礼仪,就按最传统的来办即可,不要自己发挥;在白事上如果你没有经验或者手忙脚乱,最好先在村里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主事人进行操盘,安排流程,人员分工等程序进行,这样不仅是给亡灵最后的告慰与尊重,也是对前来吊唁者的尊重;有的地方竟然出现“丧事喜办”现象我觉得这完全是价值观问题,如果百岁老人过世,来个“喜丧”我理解,“喜丧”只是在定棺颜色、衣服选取,拦棺发红白等流程上适当的进行调整,这个是讲究一定的分寸的,有经验的唢呐班一般会考虑到的,有的丧事喜办简直是低俗的表现,设置灵棚跳***、唱流行歌曲,给整个白事氛围远远相悖,这种方式我建议要取消,这样显得也太不尊重死者及周围人了,你这么做是让死者感受到快乐还是死者生前有临终交代按此种方式办呢!

二、生前不孝,此时再悲痛再排场又有何用?

常言道“真正的孝不是表现出来的孝”,真正的孝是一种无声的付出,你表演不来的!其实真正孝顺的人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孝顺,所以这是一种道德观的体现;有一种方式往往被村里人所不齿,就是平时不孝,老人死了,然后哭天喊地、悲痛欲绝,铺张浪费只顾场面的壮观,这在背后体现的只是一种“心理安慰”,我门村曾经出现过一这样的例子,男的平时怕媳妇,媳妇说啥就是啥,本身就是独生子,还和老人分家,老人迫于无奈在村东头地里搭了个简易小棚子,老两口就这样相濡以沫,生前说句实在的他们孩子还没我们村照顾的多,有很多相亲实在太可怜这两位老人了,每逢自家改善生活时候都会去送点饭菜,老人都潸然泪下,“养儿防老”在他们恰恰相反;老人去世了,这小两口开始动情了,“戏精”模式开启,又是趴在死者身上痛苦鼻涕一把泪一把,入棺后双手狠锤棺材,到该入殓土中时候面对拉棺车还做出“撞棺”模样,买了2000多块钱的烟火和鞭炮在坟前大放异彩,知道我们村里人怎么评价吗?人面兽心、天理难容!从这件事之后我们村对该小夫妻极为耻笑及看不起!用臧克家的诗词来说:"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三、死者若有在天之灵

有时候我会这么想,如果死者去世后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般形式进行白事操办,他们在天堂会怎么看?是高兴还是心酸?我真的希望亡者有在天之灵,让孝子笼罩在幸福与平安庇佑,让不孝之子遭受磨难与困苦,这样显得公平!

总结:人死不能复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生前我们要善待自己的亲人,做到及时行孝,切勿发出“子愈孝而亲不在”的感慨,善待亲人也就是善待自己,不要在老人去世时候大肆操办,一切要合情合理合乎自身条件,把握好分寸,最好不要被人沦为笑柄,这样才是对亡者莫大的尊重与告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俗对人心理的调节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俗对人心理的调节作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