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调节 > 正文

心理调节优势,心理调节优势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调节优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心理调节优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如何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你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世界,就不会把生活中“我”的利益得失看的那么重。打个比喻,你看电影如果完全投入的去看,你和演员感同身受,戏中悲欢离合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如果相反只是作为观众,剧情中演员的遭遇再悲惨也会说,这就是在演戏吗,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就是太把现实生活中的"我"当成真实的,因此才会被各种私欲迷惑,而失去了先天本具有的良知良能,能用觉性智慧看待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内观是修心的关键奥秘所在,《心经》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观自在”。

我们经常有这样一种体验,当身边有人求助时,我们能帮他分析出***的前因后果,列出种种可行的方法。但当我们自己面对困难时,反而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

心理调节优势,心理调节优势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家伊格·格罗斯曼将这种现象称为所罗门效应

传说犹太王国的第三位领袖所罗门王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因为明智的判断而闻名于世。来请求他给出建议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也都从他的建议中受惠。

但他为自己作出的决定则是一团糟,他拥有众多的***,生活贪婪而虚荣,他所做出的许多决定间接导致国家的灭亡。

心理调节优势,心理调节优势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格罗斯曼等人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有两组被试,一组思考和自己有关的问题,另一组思考和别人有关的问题,结果显示,在思考别人的问题的时候,实验者们都显示了更高的智慧水平。

这或许可以用“自我抽离”和“自我沉浸”来解释。

“自我抽离”就是将自己看作别人,用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而相应地,“自我沉浸”就是以一种自我中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心理调节优势,心理调节优势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人们***取“自我抽离”视角的时候,考虑问题更全面,更加理性,不被自己的一些情况所限制,因而也就能够很好地处理问题。

这个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做某件事的时候考虑的不周全导致的,比如自己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非常痴迷,为了某件事或者某个人放弃了很多不该放弃的东西,当然这些不该放弃的东西周围的人都认为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人处于自己的内心状态(冲动,着迷等)作出的抉择,当人面对每个局的时候,遇到的一般都是大事情,自己遇大事了,怎么可能不慌,所以有了这几个职业心理咨询师,风水师,***师……这样每次遇局的时候就会有人帮忙解局,求个心理安慰,做事心里也踏实……

这个用心理学来解释就是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的问题!

所谓的当局者迷,说的就是说人受主观意识的影响,并不能对问题正确的认识。

而所谓旁观者清,就是人不受主观意识影响,能够对事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认识。

人会受到情绪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在问题中夹杂个人情绪,从而失去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就比如说人会想当然的认为眼前看到的就一定是事实,却会自动忽略掉这会不会是别人故意设计出来的。

又或者说人在愤怒时,就会很容易的忽略身边的一些细节问题,而只专注于让他产生愤怒的源泉,听不进去其他的言语。失去自我判断!

只有脱离常规束缚,从第三视角来分析问题,才能更精准的得出答案!

相信大家也都经常在刑侦类的影片中看到这样的画面:主角在思考问题时,经常会在脑海中勾画出***经过,而他则从第三视角来进行观察。

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利用客观意识来破案的方法!

只有自己站在***外,从路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更准确的得到答案!

所以,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就是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观点,如果觉得有道理还请点赞支持一下,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调节优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调节优势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