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熊孩子心理调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熊孩子心理调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总是认为,熊孩子没有统一的特征,调皮没数儿的孩子也有暖心的一面,老实安静的娃儿也可能蔫儿坏。我们常说不要给别人贴标签,对于孩子更不能轻易给贴上“熊孩子”的标签,熊不熊要看怎么引导,要看他跟谁在一起!
每个熊孩子的后面可能都有一对儿熊父母,所以作为父母规范自己的言行是第一步。
在学校,老师安排座位的时候,除了考虑身高因素外,更多的是考虑谁和谁在一起更合理,调皮的和安静的搭配,成绩差的挨着个成绩好的,才能共同进步。
孩子的小伙伴至关重要,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玩的游戏,看的书,都会趋于同化。
给孩子好的引导,好的氛围,让孩子交好朋友,读好书,就不用过于担心他成为熊孩子!
坚决不同意你这种观点。就拿在电梯里乱按楼层按钮这件事来说吧!如果大人没有陪在孩子身边,他一个人调皮捣蛋,我也无话可说;可很多时候大人就陪在旁边,看着自己的孩子把每一层的按钮都按完,他们一句话也不干涉,甚至还笑眯眯地、略带欣赏的看着自己的孩子,仿佛他们的孩子正在进行一项伟大的“工程”……😡诚然,孩子是不懂事,难道大人也不懂事吗?不知道乱按楼层按钮会耽误别人的行程吗?说实话,我们送外卖的最怕碰到这样的熊孩子,关键是还不敢说,只要一开口,那些家长准保会破口大骂😠那天在一栋写字楼里,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进了电梯,那个小女孩一进电梯里就又蹦又跳,把我们吓坏了😨一位带着孙子的老太太说话了:“小妹妹,你千万别跳哈,不然电梯会出事的……”当时那位妈妈一句话也不说,小女孩也停止了跳动,可到了十五楼,电梯门还没打开时,那位年轻的妈妈扭过头快速地回了一句:“只有要死的孩子才不会跳,大概你的孙子要死了吧?”然后带着孩子迅速地走出了电梯门,反应过来的老太太气得七窍生烟😡😠你们听听,这还是人说的话吗?这些护短的家长还真不少,他们自己的孩子放个屁都是香的,至于他们的孩子干那些***讨厌的事情,他们也觉得无伤大雅,为什么?他(她)还是个孩子嘛😒所以我认为之所以有熊孩子们的存在,完全是家长们纵容造成的!
感谢邀请,我理解你的感受和担忧,但是我认为这一切并不需要深究或者倾注于过多的情绪,口诛笔伐的声讨或是以暴制暴的宣扬,这些网络言论大多都是情绪宣泄而非实际作为,这也正是网络平台的特征之一。
网络对于大众心理能够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个人的经历或者新闻的渲染对于情绪能够起到烘托的作用,尤其是当一部分人经历过同样的因为熊孩子而发生的矛盾时,网络的特性能够很快的将这部分人集中到一起并赋予相同的情绪、思维导向,甚至一些并没有经历过此类***的人也会加入这个共同的目标,这也是群体性的心理特征。
但是,这些人是不是就一定会按照网络的言行来实践在现实当中呢?我认为不是!甚至在关掉这个新闻界面时,可能这种极端的情绪或者思维就已经退去了,重新变得理性,积极。
所以,你说要不要跟他们较真呢?我认为没有必要。原因有这样两个:
1、这种***往往是复杂的,公交车上,一个熊孩子总是踢你,那么,你应该怎样做?忍耐?或者教育这个熊孩子,那么,就必然会发生几个结果,你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或是和孩子父母产生冲突,碰到讲理的父母,你心理平衡,碰到不讲理的,你或是把自己气个半死,或者是升级这个冲突。但无论是哪一种,对自己而言,我们似乎必须得具备这种忍让或者沟通的能力。
2、上如上一段所说,言语行为并不一定会成为现实,情绪发泄是每个人的权利,或者有人确实因为此而遭受很憋屈的经历,那么,这种情绪可能会因为无法得到平衡而产生负面情绪和极端的想法。那么,对于我们来说,认不认同是一回事,纠不纠正又是另一回事,甚至可以说,这并不是需要纠正的,因为这并不是问题,只是一种思维的表象而已,根本不需要较真。
对于我个人的见识来说,熊孩子、熊家长或者说是不讲理的老年人都不是生活的常态,而是其中一个阴暗面,这种阴暗面有时候会上升到法律层面,例如:校园暴力、高空抛物,如果孩子因为不具备完全的行为能力责任人而逃脱法律制裁,那么,父母则需要担起教养不足的责任,无论是赔钱还是责罚,这是社会公正的表现之一。
我相信你是抱着正面的想法,但是,我们也同样需要减少评判的态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熊孩子心理调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熊孩子心理调节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ustraliapuzzle.com/post/22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