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调节 > 正文

疫情复工心理调节,疫情复工心理调节措施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疫情复工心理调节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疫情复工心理调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职场心理:疫情过后,每天上班的心情就像“上坟”?你该如何调节心理?
  2. 受疫情影响,复工后,员工心理很不稳定,要不要请心理医生?
  3. 更有品质的生活,如何重建疫情过后的心理?

职场心理:疫情过后,每天上班的心情就像“上坟”?你该如何调节心理?

首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心态呢?

疫情这么长时间在家里,内心很渴望上班才对。

疫情复工心理调节,疫情复工心理调节措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上班就和上坟一样,那是不是该考虑换工作了。

工作不想换,就换心态,提高自己,提高工作效率,毕竟老板让你上的是班,不是坟。

这种心理不是光凭借调节就能好的,我从2月1号到今天3月7号一直在上班,一天都没有休息过,但是没有办法,慢慢也就习惯了。多和同事聊聊天,吐吐槽,就能愉快不少。毕竟还得需要工作来养活自己,不喜欢也得忍着。

疫情复工心理调节,疫情复工心理调节措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疫情过后回到工作岗位,使我们无法一下子进入工作状态

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这样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找回这种状态。

首先,从心理上给自己积极的关爱,不要给自己设定太高的期望,让自己慢慢适应这个过程。

疫情复工心理调节,疫情复工心理调节措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次,主动寻求一些支持和帮助,比如你可以主动积极与老板进行沟通,一方面倾听一下老板对你的期望,另一方面这么久不见,可以加深一下老板对你的印象。

最后,不要再去刷那些令人焦虑的新闻,主动回避一些负面的信息,这样会大大缓解你上班的心情。


疫情之后,3月份,全国大小企业都开始陆续复工了,我们公司也不例外,照理说同事们在家里宅了一个月,能从见天日本开心的事,但是看到他们的复工情况,一个个的反应都出奇的一致,就是一脸呆滞,跟不上办公节奏,严重的甚至会辞职。

拿我的同事小E来说,一个20多的小姑娘,前几天刚辞了职,我惊讶之余问她原因,她说,疫情过后,觉得之前会的工作,现在做起来好心累,一出门看到都是口罩,好压抑。所以想休息一段时间。

对于为什么疫情过后复工会很吃力,我觉得有以下三点原因:

1,放***的时间过长,本来熟悉的工作,现在拿不起来了。

卖油翁的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相信不少职场人也是一样,一个多月的游手好闲,真的让本来就会的技能变得不熟悉了。回到公司后,看到陌生又熟悉的工作任务,突然还会断片,我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次的疫情对很多职场人影响很大,包括我,自从参加工作后,从来没放过这么长的假期,而且是在这种环境背景下放的***,着实是让人休都休的不踏实。

年前本来还能得心应手的工作,复工后,我也是足足花了半个月才缓过来。

这时候会出现害怕和抗拒的心理,害怕跟不上节奏,抗拒面对复工的事实。可见,要摆脱这种心理,首先要把这种情绪压下去,进而才能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不是逃避。

建议:找出之前的工作计划,还有以前的工作内容,重做一遍。

疫情时期,人最大的“丧”可能来自一种无力的失控感。基于此,开工后:

1. 每天给自己至少设定一个小目标,不管工作还是生活的,去完成它,增加自己的成就感。

2. 每天和二三好友聊聊开心的事,最好是不同领域的,增加社交感。

3. 每天三餐和睡觉一定要吃好睡好,保证最基本的健康感。

疫情总会过去,生活还要继续。一起加油!

受疫情影响,复工后,员工心理很不稳定,要不要请心理医生

得看是哪种心里不稳定。如果是因为公司业务因疫情影响萎缩较为严重,员工对公司未来不看好,由此产生的战意不高或者没有信心,显然是心理医生无法解决的。

如果公司业绩持续向好或者基本不受影响,那就检查一下公司薪资水平、该兑现的奖金是否兑现。如果低于市场价格或者打了空头支票,显然也不是心理医生能够解决的。

在不存在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看看是否公司业务属于高危业务,比如经常与病人接触,或者人流密集的地方。如果是,员工很可能出于对自身安危的顾虑有所忌惮,这个也不是单纯靠心理医生能够解决的。

最后要说的,由于这次疫情太长,导致人们在家呆懒散了,刚上班***期综合征比较明显,前几天情绪低迷比较正常。还有因为疫情导致收入减少,部分员工经济压力较大,整天琢磨着怎么凑钱还卡还贷还债,情绪也不会太高。这些需要区别对待。

心理医生还是要慎重,市场鱼龙混杂,请不到合适的,白花钱不说,还会适得其反。

疫情过后,复工员工心理不稳定的情况,确实会出现,尤其是与疫情期间有与疫情相关经历的员工受影响更大。

根据题主的描述,问题本身设计的员工是受疫情影响停工的,因此较小概率直接接触到疫情相关人员,除非是在疫情中心城区或疫情期间受疫情冲击非常大的行业,一般来说,是不需要到心理医生接触的层面的。

对于这些员工,可能需要的是指针对员工进行的普适性的心理援助***,结合对部分员工的单独心理咨询辅导。在心理专业领域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EAP(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直译为员工帮助***,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全员心理[_a***_]技术。

如果确实有需要的话,可以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进行介入,至于是否需要心理医生,可以在EAP项目完成之后,再做进一步安排。

以上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觉得有用,可以点赞支持一下,有其他问题,可以直接留言。我是Simon,给你一个“心”视角,让我们改变世界。

这次疫情对每个人都是一场严峻考验,从身体层面到心理层面都会一些影响 。如有的人会因为疑病心理感觉自己的身体出现了各种症状,担心感染***病毒肺炎。心理上因重大危机***而产生应急性反应,出现各种不适:焦虑,恐怖,不安,抑郁失眠……

国内的疫情虽然基本控制,但全球范围仍在蔓延,还有境外输入的部分病例。加之无症状感染者的增多,会加剧复工者的心理恐惧

作为一名公司负责人,能想员工之所想,希望安住员工的心,稳定员工的情绪,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让公司得以长远持续发展,为你的大爱谋略点赞!

建议可以先给员工集体做些科普,首先做好身体的必要防护,其次可以请专家做疫情下心理防护的相关讲座,团队辅导效果更佳,绝大部分人能迅速放下心理的负担。第三:可配置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师,让有需要的员工主动寻求帮助。因为心理咨询的原则是:不伸手不帮助,只有来访者有主动意愿,心理辅导才会更有针对性,效果更明显。否则便是越帮越忙,适得其反了,同时也不符合心理助人的***。

虽然我就是心理咨询师,但是我建议不要盲目的选择心理医生。

<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为什么?

首先你不了解员工的心理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就没法和咨询师说清楚情况,无法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

其次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自愿原则,如果员工不接受心理咨询,而你强迫员工去做的话,不仅员工的抵触情绪会降低心理咨询的效果,而且甚至还有可能影响你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那我们这时候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帮助员工呢?

1、先反思自己平时的工作是否做的到位?有没有不公平、不合理、不人性的地方导致员工产生相应的心理不平衡感?

2、及时从侧面了解员工的家庭、生活、社交方面的情况,最近有没有受到比较大的***导致产生明显的心理波动;

3、观察这名员工的不良状态持续时间及具体表现并记录好,然后如果觉得担心可以先自行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情况摸底,了解个大概以后再决定是否建议该员工去做心理咨询。

向题主这样能够主动关心下属心理健康领导在如今的企业里越来越多了,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我们的心理健康逐渐被大众所重视,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希望大家都可以向这个题主一样重视心理!

更有品质的生活,如何重建疫情过后的心理?

1、走出去

与他人多交流,多分享。当你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心情就会慢慢打开,你就会发现不是你一个人,而是大家都会有类似的经历

2、做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

这是我们都会的方法,避免把自己一直陷入在情绪里

3、多运动

运动会让人体分泌多巴胺化学物质,帮助从生理层面调节你的情绪

4、多听音乐

5、多读书

6、多晒太阳

短期完成上述后,我们可以重新面对发生的一切,从中去看对个人的启发和帮助是什么,对社会的提醒是什么,如何避免下次类似情况发生?

因为疫情引发的心理不平衡状态包括:

恐慌:由长期***的传播疫情的蔓延以及各类新闻报道导致的内心慌张引发恐惧的一种精神状态

焦虑:由于长时间刷手机、关注各类媒体新闻报道、作息规律、长时间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结引起的一些列情绪反应,具体表现无法安心做一件事情、很疲惫却无法入眠、容易暴躁、脑子里不断重复一些无意义念头

自我价值感低:面对疫情一方面无法伸出赞助物资之手一方面无法奔赴一线,感觉自己对社会没有什么价值,只能在家闭门刷手机

疫情不会突然结束,可能持续几个月疫情才会慢慢消失。

这段时间里,我们应该将自己的时间更合理的划分,我们的行为塑造了我们认为自己是谁,也会帮助我们重建健康的心理。

1.建立稳定持续的学习 如果无法工作,可以拿出一定时间来提升自己,如何提高写作能力英语口语等等

2.建立与家人的共同相处时间 一起准备晚饭 一起看一个节目 一起玩一个游戏等等 拥有一个亲密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我们能安住身心的基础。

3.关注自己的呼吸与想法 如果外出散步不方便 可以在阳台或者空气好的地方每隔几个小时多做深呼吸放松或者冥想 看到脑子里的想法,让念头出现,不要评判,然后专注到自己的呼吸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疫情复工心理调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疫情复工心理调节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