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调节小随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心理调节小随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互相沟通的心理。
我有什么情绪了,我会写篇文章,专门发给他。记得有一次,我和他说了,我们50年后再相会。当时是微信聊的,我不知道对方的感受。我就把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了一篇文章发过去,让他看。他说,你痛快了,把该说的说了,但是我心里是很难受的。我说:我表述不清楚,但是这篇文章是我的真实感受,希望你能理解,让我们50年后再相见。他说:那就是来世了吧或者我们活100岁?我说:是了。
所以,有时候,遇到不好当面沟通的事,可以写篇文章,让他看看,这样就解决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了。
人的一生,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经历。有些苦难,有些幸福,有些尴尬等等。人生象一条小溪样涓涓细流,小而弯弯。流淌归去的过程里,经过了曲折,遇见了精彩甚或诡异等的不同风景。终于,它们流到了一处大些的地方,容纳了那么多类似的小溪。小溪们甚至不用交流也都可以看出彼此的经历和不同。是一种难得遇见。在彼此的交流混合后,大地方满了,它们又开始朝着更大的地方前行。期待一场更为绮丽的流淌和更为壮阔的混合与交流。这个过程,有时根本不用语言。就足够了。但都发泄,归宿,有满足,也有了方向。这个过程就是记录。也可以称之为随笔。留给记号而已。
好奇怪,竟然给我推送了这个问答。昨夜和某人夜聊,无意中说一直都会记录自己每天对她的心情,写在微信收藏笔记里。但从没有想过要给她看,或者用这些伤感忧郁的文字去博取爱情,那都是自己内心的独白,是自己情感的宣泄方式而已。然后她说了一句:既然是写的关于我的,我要看!几乎是命令口吻,我一时语塞,搪塞过去,说我内心是既想给你看,又不想给你看。她追问为何?我说:这些文字本就是自己心情的转诉,并不是想用文字去祈求什么,就像我们总是希翼有个树洞一样,向树洞倾诉的情感表白,注定了那是一堆湮没在无数的心情中的文字,写出来的初衷只是因为喜好爱好而已,也让自己无比感伤的心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想给你看,是因为想让你了解我对你的情意,对你深深的思念之情。
说完这些她沉默不语,半晌吐出俩字:随你吧!我也郁闷了,该给她看还是不给她看呢?细思量,还是把账号发给她了,让她看个够!
人需要自我认知和他人认可,特别是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做的工作,更加迫切的需要其他人知晓,以期望获得认可,产生共鸣,体现自身价值,这种满足感不是常规的成绩或奖励所能比拟,反之,受到的打击也没那么容易过去
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内在就会有一个基本需要,那就是与他人产生联结。这个需要并不会因为我们长大了独立了就会消失。只是我们联结的对象会有变化。从身边最亲近的父母、到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甚至是陌生人。
我们需要有能关心我们、懂我们的人,能接纳我们本来样子的人,还能欣赏我们本来的样子。但是这样的人其实不容易遇到,也会遇到了又分开了或是变化了。需求一直在,我们就会不断地探索,身边的人不行,就通过一些平台发布让更多人能看到。
可是如果我们不分享那些很深的、很真实的东西,别人又怎么能了解一个真实的人呢?
所以我想,愿意这样做,说明你是很勇敢地在找那个自己需要的人,如果这个“某个人”是一个很确定的人,说明ta在你心中很重要。
先不要着急下定论是不是抑郁了,从简单叙述的词语中看得出,你有些焦虑,目前不快乐。不想上班是因为工作中有困难吗?还是说人际关系不太融洽。不想拍拖是因为外表不够自信吗?不想跟朋友联系是在意朋友的看法吗?内心自卑是不是对自己太过严苛,对自己要求过高呢?先冷静下来想想这些困扰你的原因,在慢慢解决。不想上班,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自己创业,或者干脆换一份工作。对自己外表不够自信,健身,练形体气质,对内在不满就学习充电,等慢慢越来越好,自信心也会慢慢找回来。觉得情况严重及时看医生,适当配合药物调理,慢慢就会好起来。
不想上班,不和别人打交道,不和朋友们联系,甚至害怕出门,害怕见任何人。这样的现象,好像说得就是我一样。说实在的,我原来就是这样子的,不过想多了,增加了精神负担,确实是就像得了抑郁症一样,其实抑郁症就是这样子的,不过你自己鼓励自己,你是和别人一样也可以在外面的人试着交流,勇敢的站起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一定克服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你一定对生活战无不胜的。勇敢的面对一切,你想想比你跌入谷底的人很多很多,比你差的人也很多很多,当你走在马路上的时候,看到的是车水马龙,有的人骑着自行车,有的人开奔驰的,人活在世上就是高低不平的,再看看有的人四肢健全在走路,有的人四肢不全当明星,你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有的人死了他活在人们的心里,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只要人对得起天,对得起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振作起来吧朋友,不要闷闷不乐的,想一点开心的事,想的简单,一切都轻松愉快的。
抑郁主要是丧失快乐能力,自我评价严重降低,如果你只是内向,但独处时世界丰富,那和抑郁无关。如果感觉以往让你快乐的事情现在变得毫无兴趣,比如电影小说逛街美食美女美男节日运动旅游思考等等,那你就有必要就医,这个病没那么可怕,是一种生理病变,千万不要过多苛责自己,不要觉得是自己做人不好性格不好才这样,它就是一种疾病,是可以[_a***_]和治疗的
谢友邀我加入讨论。我想怕见人,有事不和朋友联系,把自已拘在小圈子里,羞于或不想参加社会活动。这些表现应视為一种自卑表现,其根在于性格内向。如不快解脱,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日久有可能成為一种忧预症状。虽还构不成病,但亦有危害。因我不是医生,亦不是心理专家,难给你圆滿回答。这几句话,亦是常理。仅作一议。
谢谢邀答,从前面一些朋友的回答来看,这种现象也算蛮普遍的,但你首先不要给自己贴标签说是抑郁症,这个标签会让你精神上有压力。
你可能也阅读了一些描述抑郁症的文本,越看越感觉自己很像其中的症状。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选择性阅读的效应,通俗的说,你首先映射自己内向孤僻,自卑,有抑郁的倾向,这时候你肯定会有目的的选择一些文本予以确认,这么一来,你身上其他特质就会被掩盖,你会把自己代入一种角色——“我就是抑郁了”。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时间段感到自己很迷茫,很压抑,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把这种压抑、迷茫说出来,所以你看到的他人总是阳光灿烂,总是精力充沛,但事实上他们情绪低落的时候也有,他们自卑的时候也有的,他们不想见人的时候也有,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一个积极的人,在面对这些消极情绪干扰的时候,首先是接纳它,你可以用一个客体的形式来意识到,哦,“最近我有些情绪低落”,请注意,当你有这个意识的时候,就意味着事情开始起变化,你会把这种情绪看成一个客体的存在,什么是客体,就是如同你手边一个杯子,一个手机,这些就是客体,你可以试着把这种情绪化的自我看成一个可以拿起来的有形的客体,例如有人会用一张纸写上自己所有的坏的情绪体验,然后揉成一团,看着窗外明亮的阳光说:“好,这一切都被我拿下了!”然后,扔进垃圾堆,这一个意向性的动作可以看做是对这些情绪的一个主动抵御。
一切情绪都是你可以把控的,这样你就不会陷入被动,你今天写下这个问题,也意味着一种放下,大家的回答只是给你的一个参考,其中一位被折叠的答主的话虽然有点不委婉,但我个人以为确是在理的。答主“阿昕的日记本”这样说:“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你目前的状态,只是因为,你闲得没事儿做,太无聊,太懒惰。”
你除了调整情绪,还需要适当找一些事务性的事,在充实而有意义的忙碌中也许会降低这种情绪感,尤其是找一些跨界的事,例如原来是坐办公室的,那就去城市的某个角落摆个夜市地摊;原来是安静的文员,去找一个更为开放的短暂的工作,哪怕送送快递,双十一结束,临时要的快递员有很多,你可以在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接触中慢慢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将自己的这种小我情绪感扔掉。
以上分析和建议仅供参考,最后再补充一句,别忙着给自己贴上啥标签,人生漫长,快乐还有很多,好好享受吧!
更多原创文字请见公众号,“陈春随笔”,若有家庭教育问题可关注“陈老师家长汇”,谢谢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调节小随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调节小随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ustraliapuzzle.com/post/33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