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调节 > 正文

心理界限和心理调节能力,心理界限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区别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界限和心理调节能力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心理界限和心理调节能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如何建立心理边界,把握与人交往的尺度,有没有相关书籍推荐?
  2. 心理学上的“边界”是什么意思?
  3. 为什么和别人矛盾多了就会心里自然产生一道界限?
  4. 如果一个人总是以第三人称来说自己,说明了什么心理?

如何建立心理边界,把握与人交往的尺度,有没有相关书籍推荐

不骗人不害人,多帮人,诸恶莫做诸善奉行,不要别人想成佛,对谁都要有准备,是恶就不随波逐流,是善就随缘奉行。不是朋友多就是好事,坏朋友会控制你,会不放手你,交朋友之前一定要三思,一定要诸恶莫做诸善奉行。学佛可以让人增加智慧。

我在拒绝别人这方面一向不怎么擅长,脸皮薄不好意思,容易有愧疚感,害怕失去一段关系,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健康明确的个人边界。看到一篇推文说如何建立边界:① 明确自己需求,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课题;② 尝试先从小事上说「不」;③ 表达说「不」的原因;④ 坚定地执行,避免「心软」事事迁就别人真的太累了,现在我偶尔也会撒泼翻脸不给面子,人一旦没了素质快乐就回来了。

心理界限和心理调节能力,心理界限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心理学上的“边界”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你说的“边界”是指心理学的理论范畴,还是涉及“病症”的诊断?那就都说下:

  1、社会心理学概念。

  举个例子,某男孩谈恋爱爸爸说你应该找这样的女孩子妈妈说你应该找那样的女孩子。男孩不愿意了,说,是我找老婆还是你们找老婆?在父母的角度,可以算是对自己孩子的关心,而在男孩的感受上,父母在替代“我”做决定,侵犯了“我”的心理领地——心理边界。

心理界限和心理调节能力,心理界限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出生后,慢慢有了“我(区别我和他人)”的概念,也就有了模糊的边界,这个玩具是“我”的,你不能碰。随着人的长大,“我”的范围扩大——我的安全空间、我的观念、我的选择、我的权利——心理边界,我的地盘我做主。比如你爱吃西红柿炒蛋,这时候有个人扒拉扒拉告诉你说,红烧肉才好,你就可能来句:我爱吃什么是我的自由,关你鸟事?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情绪?他侵犯了你的心理边界——你有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吃什么的权利。

  但“我”心理边界,不是一点不变的,人际关系上,要看他人与你的亲密度。比如在你的父母、恋人,“铁哥们”或者比较强势的人面前,你的边界可能就小。而陌生人或你不喜欢的,你的边界就大。

  心理边界,好象一个人的心灵家园。太小了可能没有自我,弱小,不够独立,没有安全感,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太大了可能过于个性,强悍,影响人际关系。

心理界限和心理调节能力,心理界限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心理病症的诊断边界。一般是有诊断标准的。但有的人心理问题涉及的症状较多,边界模糊,这需要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做判断,不是这样能说清楚的。

为什么和别人矛盾多了就会心里自然产生一道界限?

破镜难重圆,就是说的你所谓的防线,就是镜子碎过的那道痕迹。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你可以尽量克制自己,实在不行,建议你可以适当的减少你们的来往,或者说暂时不要来打扰,许多问题只能交给时间,时间会慢慢淡化一些记忆,你也就没有那么焦虑了,也会慢慢的忘了你们之间的不愉快,这样在相处,也许就会好很多,网上最近流行一句话#伤害过后,再无原谅。其实说得就是这个问题。一切都交给时间,时间会告诉你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的!

如果一个人总是以第三人称来说自己,说明了什么心理?

如果一个人总是用第三人称来说自己,可能这个人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在自己犯错的时候,用第三人称可以很好的缓和自己的心理压力,通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减少自己犯错后对自尊心的损伤。

当然在心理学中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倾向,这种用第三人称来代替第一人称的方式就是保护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为了保护自我价值不被贬低,我们还有很多手段,比如自我妨碍(在事情发生前就给自己找好可能失败的借口),还比如对失败进行外归因(失败后,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运气,他人,环境,而不是自己)等等。

总之,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毕竟趋利避害是我们的本能。但是过度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容易让我们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所以在恰当的缓和自己心理压力,维护了自己的正常自尊过后就要进行恰当的自我反省,及时的接纳批评和自我批评。因为这样才能取得进步,实现更好的自己。十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界限和心理调节能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界限和心理调节能力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