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保健 > 正文

养生保健国策,养生保健政策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养生保健国策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养生保健国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人讲“上医治国”,这话该怎么理解?

古人讲“上医治国”,这话该怎么理解?

山医命相卜,乃道家五术。

其中,“道”为根本,山医命相卜为术数,也是道家养活自己、济世度人的可以示人的技能。

养生保健国策,养生保健政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中,医更是因为和人民生活结合紧密,成为一门职业

汉朝以后,医道逐渐分家,人们往往单学医,而忽视了“道”。其实医者道之所用,”上医治国”,更是流传千年。

”上医治国”指的是以道法为根本的大医者,通道则通天下事,道行天下,百姓日用而不知,有道之士通晓大道,知天下事了人事,上可报国,下可治病救人。

养生保健国策,养生保健政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道行天下远,医道不分家。但如果只学医,而不学“道”,却是永远也无法通达真正的“医”。

心为本,道为根,技为节,法为末。

上医治国,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国家呢,也就是个中宇宙。中医所参详的是宇宙万物生长消灭,将这个规律对应于人身,所以中医以阴阳为纲,以五行为象,追求在尊重规律下的平衡,使各要素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这样的话,懂医理的人,具备了基本哲学思辨的能力,与治理国家的基本能力是一致的。另外一点,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人的身病与心病都与外在条件有关。所谓仓禀足知礼仪,衣食足知廉耻。鲁迅看到中国人愚昧麻木,深受触动,弃医从文。他当时的话大意是“把人医得牛一样壮,不过劳碌挨刀的下场”。也就是说,人的头脑充足、心灵清明、品格端正,这些比肌肉发达更可贵。可是,无论是一个高明的病理学家还是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都只是治一人一身一事。如果能求得民族的和谐、社会的公平、文明的进步,那受益得福的将是亿兆黎民。这才是更上层的医生。“医生”啊,兄弟!你明白吗?医人的生,医人的一生,医众人的一生啊!这就是古代中医的抱负。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也正是基于这个立意而从反角度而言的。

养生保健国策,养生保健政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医医国,比喻高贤;医国:指为国家除患祛弊。高贤能治理好国家。 

“上医医国”最早见于《国语·晋语》。平公有疾,秦景公使医和视之。出曰:“不可为也⋯⋯吾子不能谏惑,使至于生疾”;文子曰:“医及国家乎”? 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医和认为“上医医国,其次疾(治) 人”,是医家的职责。

“上医医国”论的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人文志士每以“活国医”、“医国策”自诩。黄庭坚《见子瞻灿字韵诗次韵》曰:“诚求活国医,何忍弃和缓”。陆游《小疾偶书》“胸次岂无医国策,囊中幸有活人方”。辛弃疾《菩萨蛮赠张医道服为别且令馈河豚》“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

一些医家则以医理论国事,更加渲染了这种文化氛围。以医理论国事,最早见于《史记·殷本记》。伊尹借太素、上皇及九主治国之事,与汤王商讨国策时,曾以医为喻,陈述治国之道。“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全唐书》中的柳宗元在《愈膏肓疾赋》中通过论述治疗膏肓之疾的道理来说明治理国家和除弊利政的方法。徐春甫《古今医统》引《郁离子》曰:“治天下其犹医乎? 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刑政,方与法也;人才,药也。夏之政尚忠,殷乘其弊而救之以质;殷之政尚质,周乘其弊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钳天下;天下苦之,而汉乘之以宽大,守之以宁一,其方与证对,其用药也无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鲜矣。”郁离子用治病之理,来说明历史朝代的更替。以医理论国事,体现了古代医家参政议政的意识。如元代许国桢、明代吴杰、戴思恭等还亲自参与了国事。而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一书中,专门撰文“医道通治道论”,探讨了治病人之法与治国之术的相通之处。“治身犹治天下也。天下之乱,有由乎天者,有由乎人者。而人之病,有由乎先天者,有由乎后天者。先天之病,非其人之善养与服大药不能免于夭折,犹之天生之乱,非大圣大贤不能平也。”故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因此钻研医道,济世救人,成为“上医”,充分体现出古代医家人格价值的理想追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养生保健国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养生保健国策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