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调节 > 正文

意识对心理的调节,意识对心理的调节作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意识心理调节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意识对心理的调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在哲学中,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什么意思?对此你怎么看?

在哲学中,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什么意思?对此你怎么看?

很有趣的问题,只是物理知识有“参照物”表明你是动还是静止的!火车经过,那么树是参照物,树是静止固定的,人是随火车移动的!事实上大的解释,如果太阳是静止的,那么人是随地球在转动。如果给牛顿定律的反作用力的解释,也就是“地球引力”!那么在外太空给我一个支点,用手指“轻弹”苹果可以让苹果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量子力学的发现,对哲学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发现,引起了哲学领域的范式革命。

意识对心理的调节,意识对心理的调节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往一般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是物质派生的,量子里力学的发现,以及在科学中的广泛应用的事实已经证明,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意识是人作为世界主体功能这个功能就是人作为一个观察者的观察。因此关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说法,应该是旧哲学的说法,如果按照新的说法,意识对物质起决定性的作用,提问者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得到更深刻的解答了。

一切认知的基础来源于感觉,感觉分内感觉与外感觉。内感觉是由人的自身欲望和生理需求引起的感觉,如饿、心慌,外感觉是由人外在之物刺激外感官而引起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意识是人的统觉统知能力,内部感觉首先指向自我,形成自我的意识,如我(心慌)、我(不舒服),意识通过内感觉将我凸显出来,我(存在);我心慌是因为我饿,然后自我意识指向外在对象,意识的首要作用就是确立自我,即将自在与外在分开。

人的认识是依懒于人外感官,外在之物与人的外感官交互作用,形成外感觉印象、观念,通过对观念的复合,形成“物的观念“以及知识。

意识对心理的调节,意识对心理的调节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人的生长发育过程讲,认识是以意识为基础和前提的,人先有意识后有认识,如初生婴儿开始是不能认识和分辨事物的,他饿了就哭,哭是饿的意识引起的,也就是说人是先成的意识主体然后再成为认识主体的。婴儿长大了,知道奶瓶是什么了,看到奶瓶后哭,这种情况下是对象物引起饿的意识后才哭,以表达他要吃东西的愿望。

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知识来源于认识主体人与认识对象的交互活动,离开物或主体,都不能产生认识活动,也不能获得知识。在认真活动中,认识主体人既是欲望主体,又是感觉主体,又是意识主体,又是思维主体,意识主体的作用是把握“我在看“的行为,而不管看见什么,感觉主体用眼反映出“红“或“绿“,思维主体负责综合各种感觉获得知识,而看什么不看什么由欲望主体决定。

以此得出结论:第一、在认识中,客体物与主体人是对子,认识关系是物(主体人)物(客体物)关系,不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意识是人的意意,人的一种能力或特牲,不能将人的内部特性作为主体来与对象物形成所谓的辩证关系。如现实中,我们单位与你们单位拔河,不能说成你与我们单位拔河。第二,正因为不是对子关系,就不存在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可以说人认识了自然,去改造自然,但不能说意识反作用于自然。第三,物质与意识不构成对子关系,就不能说那个是第一性。

意识对心理的调节,意识对心理的调节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生活着,吃着鸡又吃蛋,吃饱了讨论先有鸡还是有蛋。外面人吃着鸡又吃蛋,吃饱了研究如何提高蛋的孵化率多孵鸡,讨论如何让鸡多产蛋。中国傻子多,把精神用到不该用的地方,傻的一代接一代。

跳出来吧,不然中国哲学永远没希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意识对心理的调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意识对心理的调节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