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孩子受伤父母调节心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孩子受伤父母调节心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孩子对老师不批评那些骂人的同学这件事,产生了不公平、委屈、被欺负、愤怒等情绪。
作为养育着,可以做到的是:倾听孩子,并帮助他舒缓情绪。当孩子愤愤不平地说:“他们凭什么骂人啊?他们欺负我们,我们这些有礼貌的人却不能骂回去,凭什么这样啊……”这时,不要试图安慰孩子,安慰是沟通的绊脚石,如果我说:“你不要愤愤不平啦,别生气,咱们不跟他们一般见识……”我们换位体验一下是不是会觉得不舒服,安慰其实是在否定他,意思是你当下产生的愤愤平的情绪是不应该的,你可以有更好的情绪。
PET里的积极倾听,是指你当下产生的任何情绪都是合理的,你当下产生的任何反应我都是理解的。如果球球放学回来愤怒地和我说:“今天某某骂人,老师竟然不批评他……”我不会教育他,而是完全地确认:老师没有批评他,你觉得不公平对吧……嗯,他骂人,你们又没有骂回去,当然会觉得不公平……
一般情况下,我三次倾听他的不满意与愤怒,三次确认他的情绪是合理的,他的情绪就会降温,自然而然地他会平静地想办法解决。
通常我们对话的第四个回合,他就会说:“算啦,算啦,不跟那样的人计较啦……”事情就过去了。
我的建议是,当孩子有情绪、有困扰的时候,你不必试图安慰他,你只需要积极倾听,传达一个信息:孩子,你在当下的境况,产生任何情绪都是合理的。孩子的情绪经由你抱持的通道瞬间疏通了。
关于受伤后发脾气:接纳他的脾气,因为我们痛了也会需要发泄的余地和自由。孩子有时候会想要***生病来撒娇。没关系,到时可以随时调整。没有人说你一定永远要用最“正确”的方法,错了就没有调整的余地。我宁愿安慰过度,也不愿意让孩子增加他的难受感。对于拆线的恐惧和痛苦,只能跟他做好心理准备,然后来个爱心三文治:去以前带他去一个他喜欢的地方,去以后带他去庆祝拆线的成功。
有同学用脏话骂人,一般来说,很多人都会骂回去。而这个孩子并没有骂对方,可见他是很珍惜同学间友情的,他只是告诉了老师,希望老师来解决。老师说不要理他,这样做避免了孩子间的纷争,但是孩子不确定他以后还会不会再骂自己。他更希望老师能认同自己的感受。当一个人的感受没有得到认可时,就会感到很失望很沮丧。我个人的看法如下:
<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一、接纳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非常需要得到成人的接纳。有的父母面对孩子发生的一些矛盾会这样说:别人骂一下你有什么关系?又没打你。你骂回去就是了。孩子一下就愣住了。他会认为父母忽视了他的感受。父母应该耐心听孩子表达内心的愤怒。可以重复孩子的话:你生气是因为……对吗?接纳而不是评判。
二、体会孩子的感受。
人们为什么会生气?在《非暴力沟通》中写到:在人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会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责备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很多家长都有相同的经历,打在孩子身上,疼在自己的心上。甚至有的家长打过了孩子,自己小声哭了,孩子大声哭了,这个场面够撕裂的。特别是养男孩的,比较调皮捣蛋,又不肯低头认错的,简直是父母的小冤家,气得父母咬牙切齿,不得不动动粗,一来解气,二来***,当时再也没有多余的想法了。
我也经历过,小孩离谱地捣乱,犯错不承认。惹得当时年轻的我压不住火气,便抽起小竹条一下一下地抽打他白胖的脚掌和小腿,疼得他左脚跳跳,右脚跳跳。我还要他不能跳出一块地砖范围,他哭得那个声音要顶碎窗玻璃,泪水似江水奔涌。
他哭累了,归于平静的时候,我还是不能平静,火气是被打散了,可看着馒头似的脚掌一条条错杂的竹条痕,像作业本上大大的叉号,那是老师的恨铁不成钢,泣血而铸似的。那个心疼啊,级别爆棚。看着小孩红红的大眼睛眨啊眨,我似乎要做些什么,让他的被打是值得的。
这时,他站着,我会蹲下来,问他:疼吗?你知道为什么会被打?
我要让他明白是不承认错误,认识不到自己错在哪里,这是挨打的原因。那现在明白了吗?如果还说不出来还得静静地站着想清楚,然后告诉我。以后妈妈告诉你做错了,你最好要怎么办?还有你希望妈妈要怎么帮助你?抓住这些话题进行交流,这会儿家长和孩子能做到心平气和地交流,商讨今后再遇到这事该怎么互相帮助才能做一个好妈妈和好孩子,那么对孩子心理伤害就减到最低了。
打与被打,身心都付出代价了,必须要有收获。
当然最好能不打小孩,实在忍不住切记下手的部位不是要害的,下手不要重,而且是在他年纪不大的时候,不然小孩记恨心有了,他深刻地记住父母打他就是不爱他后果难弥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孩子受伤父母调节心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孩子受伤父母调节心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ustraliapuzzle.com/post/53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