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调节 > 正文

调节心理的名人故事,调节心理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调节心理的名人故事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调节心理的名人故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这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2. 贝多芬先生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这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孟子这句“养心莫善于寡欲”出自《尽心章句下》,说得比较直白,一点儿都不晦涩难懂,大概意思是说,<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修养心性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减少欲望。这句话接下来的内容是:“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内心即使有迷失(性善)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有保存(性善)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必须承认,“养心莫善于寡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孟子认为,外在的诱惑致使人产生欲望,这种欲望大大消减人本来有的善良本性,在欲望的诱惑和驱使之下,人往往利令智昏,沦为欲望的奴隶,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失去了控制,极有可能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而,要修养心性,就必须让自己不受或少受外在的诱惑,减少自己的欲望,做到清心寡欲。

调节心理的名人故事,调节心理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养心莫善于寡欲”这句话有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子就是《水浒传》中的西门庆和潘金莲,缘起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西门庆打武大郎家屋檐下路过,潘金莲在阁楼上手里拿着帘子的叉杆不小心滑落,恰巧打落在西门庆头上,由此引出一段孽缘。西门庆垂涎于潘金莲的美色,潘金莲的一颗水性杨花浪荡心正没处安放,二人一拍即合结为奸夫***,日日偷情淫乐。终于东窗事发,让武大郎逮个正着,后来,二人在王婆撺掇下药死武大郎,武松又杀了二人为兄长报仇。西门庆和潘金莲为满足自己的***,以致毒杀武大郎,自己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倘若二人能够节制或减少这种“法外之欲”,不沉迷于偷情之乐,又何以会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呢?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养心莫善于寡欲”这句话的理解,要避免陷入一个误区不能把“寡欲”等同于“禁欲”,提倡寡欲的意思是减少欲望、节制欲望,绝不是怂恿人们禁欲。禁止欲望是违背人性的,也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因为阻止不了很多正常的、正当的欲望,比如食欲、***,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繁衍生息离不开的正当欲望。应该说,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生生不息的欲望、适当的欲望的指引。如果没有幻想飞起来的欲望,怎么会有飞机的诞生?如果没有幻想千里之外说话近如咫尺的欲望,又怎么会有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如同一名学生,就必须要有考一百分的欲望,他才有可能得到考95分的良好结果。如果禁止一切欲望,可以说,人类社会将彻底停摆,人类文明将慢慢湮灭。

因而,欲望无罪,欲望是社会前进和人类发展的原始动力,我们所要做的非但不是禁止欲望,而且是要鼓励适当的欲望;只不过,人们必须引起重视的是,欲望要适可而止,不可以贪婪,要适当减少一些无益的、消极的、负面的欲望,要让欲望的实现始终在法律和道德规定的范围内。

调节心理的名人故事,调节心理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是文开石,我有好答案。

此句出自《孟子·尽心下》:

翻译过来就是“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

调节心理的名人故事,调节心理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养心”“寡欲",听起来更像道家修炼的思想

其实儒家道家在这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还是有所不同。

对比来看,反而更容易理解:

道家的养心,重在”存天心“。纵然社会复杂,无论任何时候不要灭绝天心。天心,天真之心。

儒家的养心,重在养”仁义之心“。

道家的寡欲,指的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更多强调“不逾乎口实五味,体无衣暖,男女偶适”这样的欲望诱惑。

寡欲清心这成语应该是这句话另一种阐释。

欲无则心静,心静则心清,心清则见智。非寡欲不能养心,里面蕴含着很深的禅宗哲理。

悟性见真情,悟性髙则智慧达,智慧达就能通透世间的许多问题。

世间的凡夫俗子大多被纷繁事情所纠缠,或困于油盐酱醋,或耽于人情世故,或累于债务奔波,或气于下辈的无为。

总之,种种原因让身心疲惫。让原本不多的智慧消耗怡尽,气不平,心难静,又哪来的悟性参透问题的***。

因此,各种佛教、道教的庙宇是修道静心的好去处。它远离城市的繁华喧闹,隐身于山青水秀的深山老林里。无争,无欲,无求,无念。在无为中一成就有为。

智达者,必能达理天下。

本人是这样理解此话的,"养心莫善于寡欲”是古圣先贤们告诫人们面对欲望时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如何在这些欲望的利诱面前不动私心杂念,使自己本有的纯正之心如如不动,才能保持住自己应有的行为节操,才不会在行为上犯下过错。

所谓的欲,就是各种私心杂念的欲望了,看见喜欢东西都想占为已有! 权势,钱财,美色,房,车,好工作,宝物,贵重首饰,好服装,美食,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享受,精神***,有多少人能抵抗得了! 多少官员因为欲望太多,没做到"寡欲”而迷失了心性,违背了为官之道而失职铸下大错! 多少纯真善良的女孩子因为抵抗不了各种欲望的利诱而丧失了女孩的纯净之心,身陷其中再也回不到她做人本有的善良纯正天性上来了,她的心迷路了,心没了,人变了,成了欲望的奴仆!为了满足欲望,什么不该交换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交换!一个被欲望所牵的人其实是很可怜的!

人的欲望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能做到顺其自然、适可而止的是那种明智通达的寡欲之人。能够做到寡欲,能控制住它,取之有道,心不被欲望牵制,行为才不会失控,身心自安乐! 而欲望强的人,欲望一旦开闸,便一泻千里!精神被牵制,为了达到目的,拼死拼活,投入全部身心!绝对会在拼命争取实现心中目标的过程当中,牺牲许多美好而珍贵的东西,其中有好多东西是难以补救的!

租房子住的人向往有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拼死挣钱,哪怕有钱买个小房子也好啊!有小房子的人向往大房子,我一定挣钱把小房子换成大房子!有大房子的人看中了别人的豪宅,我一定要拼命努力,争取今生能住进那样的豪宅! 单身的人想娶妻生子脱离单身。本来很美满的家庭,已有了妻子儿女,又被情人迷住了,不能自拔…种种欲望,当人心控制不了最后被欲望奴役而不能自拔时,即便得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东西,也不会快乐多久,新鲜的体验过后就没了感觉,便习以为常不再珍惜,因为又会有新的欲望在诱惑你!越得不到的东西越是好的,又会进入下个谋取的过程!反反复复没有休止!

所以今天的人们,永远不要忽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永远别忘记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把这些为人处世的智慧落实到我们的日常行动中去,人的身心世界都会变得美好纯净起来!


贝多芬先生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大音乐家,也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像《英雄交响乐》、《命运交响乐》、《田园交呼乐》、《合唱交响乐》等在全球都联名遐迩,可以说他的一生为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我信在倾听着他那美好的音乐时,又有谁能想到他的一生却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呢?

贝多芬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音乐。据说,贝多芬小时候就有着超出常人的音乐天赋,他八岁时就举办了个人音乐会,17岁拜音乐***莫扎特为师,22岁那年他在维也纳从事教学、演出和乐曲创作。

于是,经过多年扎实的勤学苦练,尤其是在名师的指导与培养下,贝多芬逐渐成长为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不断地创作出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

但是,好像老天故意开了个玩笑,就在贝多芬醉心于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之中时,他患了一场大病,他的身体却越来越差,他的关节位已经受到病魔的侵扰,这些因素最终摧毁了他的身体,也夺走了他的听力……什么也听不到了?那么,我们可以想像,失去了听觉,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将是一个多么残酷的打击?

因此,音乐家成为聋子,这对贝多芬来说,简直比判了***还要痛苦一百倍啊。

不过,贝多芬太喜欢音乐了,于是他决定要与命运抗争。他说:“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在痛苦中,贝多芬没有消沉下去。他不但更加努力的作曲,还给乐队作指挥。但在一次预奏时,却搞砸了,由于听不到乐声,于是他指挥的演奏比台上歌手的演唱慢了许多,这样使整个乐队都无所适从,导致演唱无法进行下去。

这时有人在现场指责他“不要再指挥下去了,你这个聋子!”这时贝多芬慌忙下台,可以想像他的心里,肯定比死了还要难受

不过,贝多芬仍然没有放弃音乐,他觉得音乐就是自己的生命。于是他以极大的毅力去克服耳聋带给他的种种困难,坚持音乐创作里。

首先,贝多芬被誉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3B”(另外两位是:巴赫和勃拉姆斯),都是都是音乐界圣人!他们的作品都成为了经典,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影响及其深远。再说贝多芬,他老人家受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先进的思想影响和启发,奠定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深信人类应该***平等!所以,他的作品大多饱含了追求正义、追求自由,憎恨封建专制和压迫!这从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中能清晰的感受到那种,为自由、民主 ,为正义、和平而斗争的精神……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调节心理的名人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调节心理的名人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