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赏竹心理调节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赏竹心理调节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笑笑居士、锦江道人。因他是文翁后裔,据载是苏轼的表哥。胸有成竹的典故说的就是文同先生。后人喜欢称他为文湖州,但他从没去过湖州(今浙江吴兴),只是晚年奉命出任湖州知州,没到任就去世了。他的墨竹画名扬天下,他与苏轼开创的文湖州竹派,是中国文人画的真正源头,开松竹梅画之主题。
唐代的吴道子,北宋的文同,清代的郑板桥都是画竹名家,
而真正令竹生辉产生重大影响的始于文同。文同画竹竿如弯弓强劲有力,叶如刀剑凝势气势飞动。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四川棉阳人,有墨竹***的美誉。文同能诗善画,深受表弟苏试的敬重。苏试画竹师承文同晚年另辟溪径,自成一格。
文同画竹讲究胸有成竹之后再画纸上之竹,神形兼具,不同凡响,对后世诸多的竹画名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同和苏试共创湖州竹派,确立了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
和文同剑拔弩弓风格不同的是:苏试晚年的竹画更趋于平和.宁静,孕含着很深的禅理。苏试一生屡遭流放,数易其所,依次痛失三位爱妻,情动天地,晚年心态平和不谈政治。他把品格画进竹干,把坚韧画进竹枝,把宁静画进竹叶,任你寒来暑往,任你八面来面,我自笑看人生。
这就是苏试,千古之中仅一人耳!
胸有成竹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意思原指画竹子时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主意。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有一位学问好、品格高尚的人叫文同,他很喜欢竹子,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 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远近闻名,许多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请他画竹。 晁补之是文同的知心朋友,常和文同喝酒赏竹,最爱看他画竹。有一位年轻人想向文同学习画竹,先向晁补之请教文同画竹的秘诀,晁补之说:当他画竹时,已经心里面有竹的影子了,这就是他独到的地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赏竹心理调节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赏竹心理调节图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ustraliapuzzle.com/post/6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