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情绪调节的心理实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情绪调节的心理实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种关于信心的常见心理实验是“悬崖实验”。这个实验最早由心理学家Curtis Faith(1***8)提出。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面临潜在危险或困难任务时,信心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情绪的。
这个实验通常***用一个人工制作的悬崖模型,其中一个平台上有一个深深的虚拟悬崖,另一个平台上则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实验参与者被要求在两个平台之间选择,他们必须决定是否跳过虚拟悬崖。研究者会通过测量参与者的反应时间、生理指标(如心率)和情绪问卷等方式,来评估参与者的信***平。
经过多次实验,研究者发现,信***平高的人更倾向于选择跳过虚拟悬崖,而信***平低的人或者缺乏信心的人更倾向于选择不跳过。此外,实验还发现,不同的信***平会对参与者的情绪状态产生影响。信***平高的人通常更具有积极的情绪,而信***平低的人则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恐惧。
这个实验表明,信心在人们的行为和情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信心的人更有可能面对挑战,***取积极的行动,而低信心的人则更容易退缩、产生消极情绪。这种实验也有助于理解信心如何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决策和行为。
哈哈,我贴一篇我的文章吧,一个很小的实验。
让大学生回答一个试卷,题目如下:
问题1:5台机器能在5分钟生产5个零件,那100台机器生产100个零件要多长时间?100分钟还是5分钟?
问题2:湖中的莲叶,以每天一倍的速度扩散。48天后就覆盖了整片湖,那么覆盖一半的面积要多长时间?24天还是47天?
答案在文尾
试卷是一样的。
不过一半印刷清晰,
另外一半印刷模糊,要费劲才能看清。
<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米尔格伦实验
相信大家都知道战争的残酷,特别是二战中,一些士兵违背人性、残忍的***无辜的人民,可是他们却认为自己只是在执行命令,并不承认自己的残忍。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来自于权威者的命令,真的能超越人性吗?
米尔格伦据此设计了一个实验,他让实验工作人员来扮演学生的角色、志愿者被试来扮演老师的角色。实验前告诉扮演老师的志愿者,当学生答错一道题时,便按下电击按钮(实际没有真实电击),并且电压强度逐渐随着回答次数增大。起初,当扮演老师的志愿者听到学生被电击时发出的痛苦声音感到害怕,一度想放弃点击惩罚,但在旁边指导人员的劝说鼓励下,最终,接近80%的老师扮演者都按下了电力最强的那个按钮(高达300V),有的扮演者听到学生痛苦的声音毫无所动,甚至笑出了声。
这个实验很好的证明了,我们在面对权威的时候,服从可能会引发人性最黑暗的一面。
旁观者实验
心理学提出的“旁观者”效应,描述的是一种社会中责任分散的现象。
具体的实验操作是,心理学家让几个被试进入通话场景中,并且这些被试互相看不见对方,只能通过电话交流。分为了一对一和多个被试同时参与的两种对话环境。对话者中有一名实验工作人员(被试不知情),在通话过程中,这名工作人员称自己身体突然觉得不舒服,需要求助。
实验的结果是,在只有一个人对一个人的环境下,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停止实验并发起救助;反而多名被试同时参与的环境下,仅仅35%的人去发起主动救助。
这个实验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人越多,越没有人肯站出来帮助他人的社会现象。因为人多了,人们便想总会有其他人站出来,减少了自己心中的责任感。而当我们一个人面对类似***的时后,往往更具勇气去帮助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进行什么实验,都需要遵守规则。像米尔格伦实验就违反了心理学实验***道德的要求,不少志愿者老师在实验结束后,即使得知了真相,也依然消除不了内心的内疚和罪恶感。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真是太多了,比如恒河候相关的一系列实验。
对养育孩子挺有警醒意义的。对打开多元化思维,理解不同的人天赋、性格的差异,特别有帮助,因为很多东西真的是基因决定的,无论暴力倾向还是抑郁神经质~所以比如说,要远离家暴的人,因为如果有人想改变基因表达,她得回到施暴者新生儿的时候才行。
因为恒河候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超过九成,所以经常用来做实验。
恒河猴的一生是这样的:①出生在母系猴群里,由生母抚养,有时生母的女性亲戚也会帮忙。②“婴儿阶段”,第一个月与生母寸步不离,从2个月大到6个月大时,会以生母为“安全基地”慢慢向外探索,研究环境或与其他猴子互动,探索完再回到母亲身边。③“上学阶段”,从6个月大到4岁性成熟,小猴子们会花大部分时间与同龄的伙伴玩耍。④“成年阶段”,性成熟后,母猴一直留在原生猴群里生养子女;公猴则离开原生猴群,先短暂地结成全是公猴的“纯男帮”,然后再陆陆续续分别加入其他母系猴群。这样的“留女不留男”策略,可以防止近亲交配。
恒河猴身上,存在着天生的“禀性”。
有猴攻击性强,有猴温顺谦恭,有猴乐于交际,有猴只喜欢一个猴静***在墙角。
和人一样,恒河猴也有“高反应”和“低反应”。猴群里大概有20%的高反应恒河猴。先天基因让它们的交感神经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过度活跃,它们更恐惧新事物,在遇到陌生猴时,心跳更快,血液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浓度更高。高反应公猴往往会拖到岁数老大,才不情不愿地离开原生猴群,然后试探再三,才犹犹豫豫地加入新猴群。留在家里的高反应母猴则容易因为恐惧和保守,导致对自己孩子照料不足。
另外,猴群里还有5-10%的“冲动型”(impulsive)猴。抽取脑脊液发现,冲动猴大脑里的血清素浓度不足。这让冲动猴们更焦虑,更酗酒,更难以调节情绪,一时冲动就跟别的猴大打出手。冲动公猴常常还没到性成熟期,就被原生猴群赶出家门,然后往往离群独居,活不过5岁(恒河猴正常寿命可达25岁)。冲动母猴虽然不会被驱逐,但难以结交盟友,于是基本处于猴群里的最低等级,另外,她们往往对亲生孩子照料不足。
索米做的恒河猴实验里,最著名的有两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情绪调节的心理实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情绪调节的心理实验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ustraliapuzzle.com/post/6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