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怎样调节教师心理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怎样调节教师心理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对学生成绩的焦虑和烦恼,真的只能是缓解,而不是彻底解决。我认为要缓解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教学,另外一方面要淡定的看待学生的成绩。
面对学生的成绩,老师为何感到焦虑和烦恼?
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难处,学生为成绩烦恼,家长为成绩焦虑,其实老师也有同样的问题。
在现实中,很多一线老师由于自身的能力不足,或者说经验不足,甚至是自己压根就没有付出,这样的话很自然的,就会导致学生的成绩跟不上,平行班级平均分都90多分,而自己所带的班级平均分只有70分,平行班级之间也没有分重点班,这很难不让人质疑是老师的教学水平问题所致,而作为当事人的老师,也很难不会烦恼和焦虑的。
还有一种情况,大部分老师都很难淡定的看待学生的成绩,平行班级之间老师会相互较劲,自己班级的孩子成绩考的好脸上也有光,尤其是连续多次考试都是排名前列,很难说这不是老师下了功夫。但有时候平行班级之间第一名和第二名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吗?其实对于这种名次,老师们应该淡定一点,不要为此而烦恼。
所以,要缓解这个焦虑和烦恼,老师们必须全力以赴把责任承担起来,只要努力付出了,就没有什么可焦虑的。
我的观点: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主课教师 ,每次考试后都会为学生的成绩焦虑、烦恼,这恐怕是<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普遍现象,只是程度轻重有别。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得靠教师本人去调节,其他人是没有办法的。
不夸张的说,每次考试后都都会为学生的成绩焦虑、烦恼,这在我们学校老师身上都有表现,只不过有的老师更为严重。王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例。
王老师每学期开学,尤其是接手新班级时,焦虑症就犯了,发愁分不到好学生,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想去挖几个好学生。愁的不知饥饱,自己的孩子都没劲管了。期中期末考试前,就开始高度紧张,说话腔调都变了,整个人时不时地抖个不停,对学生大吼大叫。这种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他班学生经常发挥失常。反过来又刺激她更加焦虑。
上学期已不能正常上班了,在家修养。离开工作岗位,离开工作环境,王老师身心轻松多了。但医生说她已经不适应学校的正常工作了。
(1) .不光是老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上各层人士,对学生的分数都非常关注,无形中给了老师的压力,造成老师焦虑、烦恼。
(2).分数几乎是中高考录取的唯一标准,一分之差,门里门外,学生是少年滋味不知愁,老师能不焦虑、烦恼吗?
(3).虽然说现在媒体报道中高考后各校的分数与排名,想知道的还是知道了。正式媒体不报道,但小道消息满天飞。老师不得不看重分数啊!
(4).教师一生中最重要的职称评定与学生考试分数有直接关系。大部分教师要想过关,必须埋头苦干。分数是衡量老师的一个重要尺码。
(5).我们学校的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评比,可以说唯一标准就是班级的平均分。而这些,又是评定职称的“硬件”。老师能不烦恼焦虑吗?
学生的成绩是有好多因素决定的,有时候感觉在学生身上付出了好多课成绩仍然不尽人意,我也曾因为学生的成绩心情郁闷,但慢慢也锻炼出来了,只要尽心尽责了就好,结果也不是我们能控制了的!
每次考试,都有几个同学成绩较差,为此老师很焦虑。究其原因,一是为孩子的将来焦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该努力的时候不努力,最终将白白错失良机,到老了再后悔也晚了,可是这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作为老师很焦虑。二、学生的成绩不好,影响了班级总成绩,老师因此焦虑。班里有几个学生成绩太差,拖班级后腿,影响班级总成绩,影响自己和学校领导的年终考核。影响自己尚可谅解,影响了领导,可不是闹着玩的。
因此,许多老师眼睛总是盯着这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千方百计提高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
作为一个老师,每次考试后都会为学生成绩焦虑、烦恼,这样的老师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教育教学业绩是不理想的。我也是一位老师,从教20年了,每次考试后我都感到特别轻松,根本没有焦虑和烦恼感,我相信自己,也相信学生,学生的每次考试,基本上没有让我失望。
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心态要好,要善于缓解工作中的压力,不要把学生的考试成绩看得过重,只要自己尽职尽责在教书,所从事的工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问心无愧就可以了。我认为一个老师要用道德良心来教书育人,不要为学生的考分而所累,要用一种归零的心态来教书,让学生的学习随时随地都是起点。
学生的考试成绩,虽然是考核老师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平时的考试成绩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老师要从学生的考试成绩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力争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也是人,也有需求。
但是教师和其他单位有不同之处:
1,稳定性,教师可以一辈子在一个地方工作。
2,一般情况教师是不能开除的,或者开除不了。
3,工作量的多少和工资不能直接挂钩。工作量是学校安排的,工资是财政发的,两层皮,后勤人员,一节课不上,也可能是高级教师,工资可能7000。
学校手里有***,没有财权,导致教师不好管理。
不管是教师还是其它行业,想要调动的积极性,必须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首先是基本的出勤到岗情况,老师不迟到不早退,按时上下班、按时上下课。
其次,是学生的成绩进步的情况和来自家长的各方面反馈。不管带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班,只要学生是在进步的,都给予奖励,如果达到一个非常优秀的水平,就更是要不吝惜奖励。对于搞教研,并且也有很好的教研成果的,也应该给予奖励。
生活很现实,老师也都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味地搞情怀,倡导无私奉献,那肯定是无法调动积极性的。我曾经有一个同事得了重病,没有完全康复就回来上班了,说话都虚弱。领导跟学生说,这老师具有奉献[_a***_],蜡烛精神。其实,我们也心知肚明,如果不是因为家庭经济压力过大,想拼命挣点薪水,谁会带着病来上班呢?
除此以外,对于那些师德缺乏,懈怠不进取的教室,也应该给予处罚。
本人大学教师,如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关键在个人,比如:有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副业,个人项目是主业,这种积极性的调动大家会明白的;有的老师以教书育人为主业,认真对待学生,这种老师你不告诉他他也很有积极性。老师的学校环境、收入分配等都会影响积极性,说白了,我认为:作为老师应对得起三尺讲台上人家对你的称呼!不求名利,但求问心无愧!
本人从教已十五载,从刚参加工作时的毛头小伙,到如今的不惑之年。对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问题,我感慨颇多,现结合自己工作经历,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经济杠杆起着重要作用。记得一位老教师说过,要想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很简单,一个字“钱”。当时我很不屑一顾,认为太庸俗,与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不相吻合。事实证明了他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第一年分到后刘中学时,当时整个学校成绩位居全镇之末,教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伊校长学期初宣布,考全镇第一的教师,每人奖励600元,进步三个名次以上者再奖励200元。结果期末考试大部分教师教的学科都是全镇前三,我教的四个班的政治成绩从倒数前四考了正数前四,发了800元。要知道当时我的月工资是200元,并且还是几个月才发一次工资。再到下一学期不发奖金了,成绩又回到了以前。“钱”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当然现在形势不允许发奖金***之类的东西,有时即使一点点物质奖励,教师也可能不看在眼里,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精神奖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发扬奉献精神。
二、建立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部分教师特别是毕业班教师,辛辛苦苦工作一年,主要目的就是让领导对他工作的认可,干了工作并且干得不错,评选优秀时如果再不考虑他们,那下一年他们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并且牢骚满腹,在办公室内还可能起到负面作用。如果学校领导评优树先总是考虑人情,不考虑实情,必然会挫伤教师积极性。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激励制度,才能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三、学校校长、中层干部要带个好头。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中层看校长,一般教师看中层。校长不严于律已,中层干部势必效仿;中层干部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一般教师就会指指点点。我有深刻体会,我在干中层时,每月的教学常规检查,中层领导的备课、作业几乎没有上交的,老师们就在背后议论纷纷:他们校委会的都不交了,我们也不交。先让他们的备课作业拿出来让我们看看。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先从自身做起,要求其他中层必须上交常规检查材料,有校长亲自检查。领导带好头了,教师工作也就有积极性了。
每人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本人所提观点仅供参考。让我们与时俱进,依法治校,再创荆家教育新辉煌!
个人认为,教师的积极性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传统意义上的赏,可以是绩效工资,可以是职位晋升,可以是上课视频推广等,反正就是赏到教师心坎里,赏到点子上,赏在刀刃上!现在之所以很多地方补课严重,其实说到底就是为了钱,一小时800,一小时1000的大有人在,4个小时赶上一个月工资了,肯定有人挺而走险!马克思教导我们: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258页),这是有道理的!当然,赏肯定是赏不了这么多,所以我才说了三点调动积极性的并行方法。
第二方面就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罚!有人肯定会说,罚也能调动积极性,开玩笑呢。其实不然,赏和罚自古不分家,只有罚的有力度,罚的有水平,才能更加衬托赏的英明和好处。现在很多地方教育抓到老师补课罚一个月工资,这种罚根本没用,老师2天就能把钱补课补回来!而且举报人的孩子或亲属还有可能遭受不公平待遇!社会调研过安徽等地惩罚力度可以借鉴!只要抓到补课,直接从老师,到教导主任,到直管副校长,到校长,层层处罚,我听过一个口述的案例,因为有上下级有利益关系,一次实名举报,直接从下到上,全部革职处分!试想,这种力度下,谁敢动歪心思,谁敢给举报家长穿小鞋!同时,教师不敢动歪脑筋的同时,有积极性的赏,老师积极性自然就鼓动起来了!换句话解释,就像洪水一样,只堵不疏肯定要出问题的,重罚就是堵,小赏就是疏!
第三,也就是大家更不理解的精神支撑力量。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金钱至上的社会,你想跟现在得人谈精神,谈支撑,谈师德,无异于天方夜谭!其实不然,人区别于其他社会层次的一点就在于精神,换句话说,就是谁能不要点脸呢!我们可以以省为单位,市为单位,区为单位,进行模范宣传,这是一种荣誉。而伴随荣誉的还有物质奖励,教师的积极性自然也会提升!
其实现在教师积极性不高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群体现象!只有妥善做好赏、罚、精神层次三位一体,才能真正提高老师积极性,就目前而言,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想一蹴而就的改变是绝对不可能的!
最后想根据网友举荐,点评几个特殊省份,安徽山东等的赏罚可以打听学习一下,而沈阳等地的教育应该多治理一下,目前确实存在很大问题!
纯手机手敲,欢迎点评,欢迎留言,谢谢大家!
本人大学教师,如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关键在个人,比如:有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副业,个人项目是主业,这种积极性的调动大家会明白的;有的老师以教书育人为主业,认真对待学生,这种老师你不告诉他他也很有积极性。老师的学校环境、收入分配等都会影响积极性,说白了,我认为:作为老师应对得起三尺讲台上人家对你的称呼!不求名利,但求问心无愧!
教师也是人,也有需求。
教师也需要管理。
但是教师和其他单位有不同之处:
1,稳定性,教师可以一辈子在一个地方工作。
2,一般情况教师是不能开除的,或者开除不了。
3,工作量的多少和工资不能直接挂钩。工作量是学校安排的,工资是财政发的,两层皮,后勤人员,一节课不上,也可能是高级教师,工资可能7000。
学校手里有***,没有财权,导致教师不好管理。
人的积极性有两个方面,一是钱。二是思想工作和理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怎样调节教师心理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怎样调节教师心理问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ustraliapuzzle.com/post/6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