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只能自己调节嘛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心理只能自己调节嘛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调节想法和让自己快乐是两个问题,我来为你分别回答
第一.调节自己的想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我们的想法赋予不同的意义,心理学有一个说法是,“事情本无意义,意义是人们赋予它的”,所以,对一件事情我们可以换不同角度来看,从而赋予它更多意义,换个说法就是可以从负面***当中找到正面能力或正面意义。
比如说,比如说孩子跟你顶嘴这个行为,你可以解读为孩子不听话,叛逆,和你作对,也可以解读为,我的孩子有勇气有力量表达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界限,他的思维敏捷口才好,将来可以引导孩子去参加辩论,演讲等,你的感受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第二.让自己快乐,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快乐呢?那就是他总把注意力放在了他拥有的、阳光的、美好的方面,并且能够珍惜它,享受它!同理,一个痛苦的人总是把注意力放在他失去的、阴暗的、消极的方面。并且总在贪欲中挣扎!
比如,多想想自己有健康的体魄,争气的孩子,贤惠的妻子,稳定的职业或宽裕的时间,等等。即所谓的知足常乐吧!
有油水的地方往往最滑,站稳都难,还有一大堆人想把你拉下去。
有利益有就争夺,特别是现在行业饱和,很难有挣快钱的机会,并不是你有能力就能上,能争敢争的对手,往往能力不下于你,而他们还敢舍弃脸面,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像饿狼似的争抢、撕扯,你如果在心理上不能调整自己,不敢去争,往往是利益就在眼前,总是被别人后发先至。
要学会争,不是听几句开导就能开干的。你首先要从心理上调整自己,当你能放开天性,不要被规则、教条压抑,争斗就是自然而然。看看那些婴儿一但饿了就拼命哭喊,从而获得食物。为什么长大后反而失去了为人的天性?
当你要去争的时候,恐怕心理上第一反应是怕失败、怕丢人、怕别人嘲笑,此时你要觉知,你这些反应都是后天的教条,当你意识到这些,你要停止这些妄想,用天性迎难而上,几次成功的经验后,你会恢复天性,再让自己有意识的情景化练习,你一定能学会这种发自本能的利益获取方式。
我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习惯于被爱的人主动给与,或是直接要求,什么也不缺。所以不习惯跟别人挣,也不会跟别人挣。就是踏踏实实做人做事,没心机成府。跟性格和原生家庭有关!
你无法了解但让自己异常痛苦的"怂人心理“
像这类有实力不敢与人争,明明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敢讨要,完全有能力去做的事不敢去做,诸如此类,其实不是不敢,是害怕,是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恐惧,也叫"怂人心理“。
"怂人心理“的人往往在事前会暗暗鼓励自己,通过一些心灵鸡汤给自己打气,想象自己会鼓足勇气突破自己,但一夜醒来,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又不敢了,也会恨自己不争气,但仍然会退缩败下阵来。
在临床心理咨询中,此类求助者并不鲜见,这类求助者的求助目的也很明显: "老师,想个办法让我敢和别人去争“、"我怎么能要回我的东西"、"我怎样才敢去做"等等。很多咨询师会发现,达到求助者的目的很难,用尽各类心理技术如阳性鼓励、脱敏、催眠、觉察等,明明让求助者有了信心,但第二天求助者仍会垂头丧气说:还是不敢。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我们先得搞清楚求助者是如何形成"怂人心理“的。一般幼儿,胆子都很小,当属于幼儿的东西比如玩具被其他小朋友夺去时,胆小的幼儿会求助养育者(一般是母亲),如果这时母亲气急败坏地吵幼儿:" 你去呀,去呀,去夺回你的玩具呀,你怎么这么怂,你真怂!"
此时幼儿心理是极度恐惧的,他不敢,但后面又有妈妈的推搡指责,幼儿内心就充满了矛盾,他不知道为什么他不可以当一个"怂人“,当一个"怂人“如此让妈妈厌恶,因为幼儿此时认为只有自己是一个"怂人“才是安全的,甚至渴望妈妈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怂人“。
所以成人后,每一次的"不敢",每一次的放弃,仿佛回到幼时,在隔空向妈妈诉苦:"难道我不可以是一个怂人吗?难道我是一个怂人就不是你的孩子了吗?难道我是一个怂人你就不爱我了吗?
这种潜意识的隔空呼喊,会重复当年的痛苦,这种如影随形的痛苦也让自己一次次的"不敢“、"害怕"而放弃,怂人心理就是这么产生的。
对具有"怂人心理“求助者的心理疏导,并不是鼓励他如何有勇气突破自己,而是要认识到世界上的很多事物,这样是对的,那样也没有错,不论自己是个怂人还是个勇敢的人都是特有的自己,没有什么对与错,与其一直在潜意识中隔空对妈妈"呼喊',不如吿诉妈妈: “我是个怂人也一样是你的孩子,一样需要你来爱我。“这样看来,一个人的内心,得到妈妈的承认,得到妈妈的肯定是多么重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只能自己调节嘛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只能自己调节嘛图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ustraliapuzzle.com/post/74181.html